校长 杜惠平在重庆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 来源:
  • 时间:2022-03-15
  • 作者:

凝心聚力 继往开来

奋力开创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重庆理工大学第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

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报告

杜惠平

 

20213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报告2020年工作,并就学校2021年主要工作任务进行说明,请予审议。

一、2020年学校事业发展情况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极其难忘的一年。我们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水平新工科大学建设、博士授予单位建设、强化党建与思想政治引领、庆祝建校 80 周年等重点工作,奋楫拼搏,向梦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年来,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我们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理论武装水平。强化政治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实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持续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肃执纪问责,深入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工作。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全年交流、提任或进一步使用处级干部15。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被教育部批准认定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刘小康院长获评“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积极助力脱贫攻坚重大政治任务,学校获评定点扶贫先进单位,2人获市重庆市先进个人嘉奖。

一年来,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疫情防控重大决策部署,严格制定防控措施,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稳妥有序开展线上教学及全面复学复课,课程开课率达到99.4%,复课率达到100%,实现全校师生零感染、零传播。学校克服疫情影响,千方百计稳就业,网络招聘就业指导服务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新闻发布会获点名肯定,就业工作举措和成效获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组充分肯定。

一年来,学科专业建设扎实推进。过去一年,学校冲刺申博,对标对表开展扎实建设,虽遗憾止步重庆,但更加坚定了我们补短板、强优势、求突破的信心决心。我们聚焦“双一流”,积极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准备,学科建设质量逐步凸显,工程学科跃居ESI全球排名前1%,工商管理学科跻身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20%,获推高水平新工科大学项目建设特色单位;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重庆市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课程入选重庆市2020年一流课程。陈旭教授会计信息化教学团队荣获“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功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一年来,育人根基体系进一步夯实完善。学校制定实施《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工作台账,积极推进学生工作“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构建。落实高校思政课“创优攻坚行动”,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程9门。配齐配强思政队伍,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37名、专职辅导员16名,获重庆市最美高校辅导员、优秀辅导员等3人。强化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社区育人功能,学生在重庆市普通高校学生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评选中获各类荣誉称号202人次。学生竞赛成绩创新高,获国际奖13项,全国性、区域性奖127项、市级奖205项;实现毕业生就业率85.46%(其中本科84.24%,研究生97.30%)。

一年来,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更加提升凸显。学校成功获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个项目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申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年科研实到经费突破9000万元。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等8项,在市属高校排名第二。“纳米位移测量技术”等标志性研究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优异成绩。共建重庆巴南先进技术创新中心,获批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承办重庆市军民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第四届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荣获年度川渝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奖。

一年来,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引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带头人、一流高校省部级骨干人才等高层次人才65人;深入推进共建共享高水平博士师资计划,引进共建共享博士教师243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国家级人才2人,实现人文社科类国家级人才和“青”字号国家级人才零的突破;入选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等省部级人才25人。选派65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单位开展博士后研修。组织开展10余项培训,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

一年来,事业发展动能更加整合汇聚。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网络直播超150万人次观看,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重理工的良好风貌,极大提振了师生校友精气神。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拓展深化,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6所国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日本山口大学等4所伙伴高校拓宽加深合作领域,与韩国科学技术院签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延期补充协议,加入中芬应用科技大学校长联盟;联合两江新区加快两江人工智能学院项目建设,与巴南区合力推进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等深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合作。成功获批4个多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启动了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等项目建设。

一年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学校强化事业发展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十四五”事业发展,积极思考学校建校80周年新起点的目标愿景和发展路径。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照负面清单深入开展查纠整改。持续深化巡视整改成果,配合做好离任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坚决落实高等学校企业改制要求,整改完成情况在市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巩固深化学校第六批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持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稳妥推进绩效工资方案优化工作,保证了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0年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大家的拼搏、奉献和不懈努力,凝聚着全体“重理工人”的智慧与汗水,汇聚着社会各界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代表和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二、准确把握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高等教育发展迎来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盘点分析自身形势,有利于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从“危”和“机”两个方面,深刻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的丰富内涵。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也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就危而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任务繁重、人才培养成效还未完全适应培养时代新人要求、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滞后,高校间竞争加剧。具体到学校,我们已由转型扩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到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阶段,人才培养体系还够不健全,学科建设任务艰巨;综合改革推进困难;高水平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人才总量都还不能支撑学校发展愿景;内部治理还有待持续努力,等等。就机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具体到学校,正处在80年办学扬帆启航和“十四五”规划谋先机的重要节点,具备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深厚、国防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学科专业与地方融合紧密等多重机遇优势。为此,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顺势而为、尽力而为,勇于危中育机、化危为机,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办好重理工自己的事情。

第二,从“破”和“立”两个角度,深刻理解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等规律的最新科学认识,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遵循。我们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从破和立两个角度来理解分析。就破而言,我们普遍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陈旧固化的发展模式和思想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和消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深邃内涵,摒弃不合时宜的错误观念,破除不利发展的思想藩篱,着力改革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就立而言,我们要准确把握“两个大局”,奋力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深刻认识“国之大者”就是责之重者,牢固确立“办学以教师发展为本、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体系,培育崇尚创新、勇攀高峰的拼搏态度,推动新发展理念贯穿办学治校全领域全过程。

第三,从“内”和“外”两个视角,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更加注重发展内部和外部的相互促进、齐头并进。就内而言,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健全优化以章程为引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构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强化提升内部治理效能,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系统支撑。就外而言,学校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建立交流、合作、开放的顺畅机制,构建“优势集聚、资源整合、协同开放、共建共享”合作育人格局,打造协同育人新模式、创新合作新品牌,积极赢取发展主动,着力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办学影响力,积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2021年学校工作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同志们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双一流”建设为主线,以编制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重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学校重点要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聚焦定向导航,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证。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用。扎实推进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认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加强思想宣传文化工作。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认真履行意识形态全面领导责任,切实维护学校意识形态安全。精心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各项工作,积极营造共庆百年华诞、共创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强化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重点宣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广的先进师生典型,持续巩固壮大学校主流舆论阵地。组织开展“感动重理工”人物团队评选表彰等活动,培育打造品牌。深化落实与红岩联线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育人功能,策划组织“红岩文化月”活动和“网上重走长征路”“青春心向党”主题教育活动。要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严格执行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三会一课”制度,深化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培育新一批“标杆学院”“样板支部”。强化工作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的党建品牌。做好党员发展,开展党内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把政治监督放在干部监督工作的首位,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强化干部考核,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兼职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推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具体措施落实,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推进政治生态建设。巩固深化巡视整改成果,全面落实经济责任审计整改要求。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入开展“以案四说”“以案四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巡察制度,启动开展巡察工作。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健全二级党组织纪检工作体系,加强规范化法治化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化水平。要做好统战群团工作学习宣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开展“立足统战为全局,凝心聚力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召开三届五次教职工(工会)代表大会,开展教代会换届工作,落实好提案办理,推进民主监督管理。持续推进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改革,做好离退休和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二,聚焦提档升级,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重要基础建设,也是办学实力的显著标志。要做好学科建设规划。编制“十四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优化学科布局,探索设立交叉学科,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力度,以学科集群为支点,瞄准国家重大战略、产业需求,聚焦全市发展战略布局,遴选3-5个特色学科方向,加强投入、滚动支持,厚实学科发展基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制定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制定学科带头人遴选管理办法,健全学科带头人遴选管理机制。要持续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确立重点建设学科,对标申报条件,科学制定三年建设计划。引入竞争机制,确立重点申报学科,对表申报指标,找准差距短板,明确建设目标,加大投入,靶向发力。开展制度化学科建设交流研讨和工作调度,有计划邀请学科专家到校交流指导,做好学科建设水平评估。要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后续工作。配合教育部信息中心完成信息公示、信息核查、学生和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国际声誉调查、问题反馈与复核、专家评议、国内声誉和指标权重调查等工作事项。以开展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为契机,建立完善特色鲜明的自我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聚焦教育教学,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根本职责,也是发展之基。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科建设,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攻坚行动”,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面向青年学生开展“青春向党”主题教育,构建“1+2+N”的“青马工程”培训体系。落实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和“1314”学生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五育并举”学生工作实践,制定学校学生系统“五育并举”实施办法,修订学生德智体美劳量化考评办法,强化学生发展评价导向。加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做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修订学生违纪处分、学生奖助学金等管理制度。加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和“最美辅导员”评选。要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组织学习讨论贯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坚持面向行业产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检查准备工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定推进体育、美育、劳育举措。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强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一流专业建设力度,探索专业建设绩效评估,开展专业预警评估,推进专业动态调整。加强一流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实践,推进微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实施考试系列改革,建设“文科实验室”,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实验教学公共平台建设。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器平台建设,大力支持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加强和改进教学督导工作,做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填报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相关工作。完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做好教学成果奖申报组织。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召开首次研究生教育大会,充分认识加强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紧迫性。改革课程考核制度,加大研究生教改项目立项。启动“五个一批”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教师遴选编写高质量研究生教材。加强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建设,推进案例教室建设,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管理。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动行业企业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提高研究生创新项目资助比例。制定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完善导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要加强留学生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扩大学位留学生、短期外国留学生规模,拓展短期来华留学项目。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及教学管理工作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出国留学生支持力度,拓展学生线上交流项目,建立学生本土国际化模式。优化整合、统筹管理继续教育资源,加强调整继续教育结构布局,贯彻落实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办好学历继续教育,创优提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积极开展对外培训。要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深化新高考应对举措,校院系三级联动做好各类线上线下招生宣传活动,制定学校招生宣传实施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研究生招生工作,注重提高生源质量,将生源吸引与指标分配进行挂钩。制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关文件,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强化精准就业指导,推进就业信息化服务,做好特殊群体毕业生帮扶,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加强就业状况统计核查,健全就业工作核查、考核、反馈机制。

第四,聚焦创新驱动,增量提质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创新是破解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健全创新科研管理体制。统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培育和服务能力提升。开展科研市场前期开拓,注重科研项目过程服务。加强新进博士科研帮扶,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建设。改革科研分类分层评价,优化科研绩效核算办法。试行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和“包干”制,探索科研团队组建新模式。做实先进技术研究院,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科研组织新平台。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线全新科研信息系统。要加强科研项目与平台建设。强化重大重点项目的策划组织,做好2021年“两金”申报组织,力争“两金”项目在获准立项与实到经费上新台阶。调整理顺教育部平台管理机制,布局建设交叉领域公共研发平台。积极筹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申报,全面开展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验收,支持引导市级科研平台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需求凝练更新研究方向。加大智库建设力度,促进人文社科繁荣发展。建设一流学术期刊,搭建高水平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平台。要提高创新成果产出能力。积极挖掘科研成果资源,完善标志性成果的培育机制。遴选培育国家奖候选项目和团队,建立全程支持和配套服务机制,精心组织和策划科研成果奖励申报。实施行业奖推进计划,设置行业奖层次清单,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健全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分配机制。发挥种子基金功效,重点扶持一批处于研发初期、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师生科技企业。

第五,聚焦精准引育,深化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要实施振兴人才行动计划。召开全校人才工作大会,制定振兴人才行动计划。强化校院系三级联动机制,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强领军人才队伍引培工作,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博士后培养计划。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加大高水平外专聘请力度,做好各类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申报。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估评价机制,建立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各项工作的“全口径”业绩登记制度,多维度精准评价教师能力潜力,推动“人才管理”向“人才治理”变革。以成就人才为核心、以推动事业发展为重点,完善岗位管理制度,畅通人才发展“立交桥”,形成人岗相适、人岗相促、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健全激励表彰制度,弘扬正确导向,营造见贤思齐、创先争优的奋发向上氛围。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十不准”,落实学校师德考核办法,制定师德师风处理程序细则,注重师德考核结果运用。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落实对新进人员和各类推荐人选的政治把关和思想道德品质考察。

第六,聚焦开放发展,拓展对外合作交流。开放办学是学校落实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要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实施海外关键合作伙伴示范学院建设计划,拓展中外合作办学合作院校与项目,组织与美国普渡大学等8所国外优质高校签署学位互授联授等合作协议。深化以“一带一路”为主的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中波大学联盟、中芬应用大学联盟等外方高校的联系,在交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要强化政产学研办学特色。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入驻中国西部(重庆)科学城项目建设速度和质量。实施科技“三走三进”工程,奋力提升服务社会实绩。加强与九龙坡区合作,努力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强与巴南区合作,加快推进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加强与两江新区合作,开展与入驻大学科研平台的联谊联合。加强与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合作,做大做实国防领域科学研究。加强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等企业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有效衔接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校友工作。

第七,聚焦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创新。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证。要编制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坚持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总结“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长远谋划学校事业发展蓝图,制定校、院两级“十四五”规划。重点锚定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建设目标,制定“十四五”时期各项指标体系,形成任务清单、责任清单,确保“十四五”起好步、开好局。要推进落实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照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梳理的负面清单,建立问题清单、整改账单,实施破立并举有效举措,系统推进学校各类评价机制改革,推动整改事项见底清零。坚持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建立健全教职工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年度及聘期考核办法、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以及岗位竞聘相关制度,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科研周期评价机制、团队评价机制等。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健全绩效激励机制,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和活力。要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健全校内规范性文件管理机制,做到学校办学管理各主要领域规章制度全覆盖。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各类制度和重大事项的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实施问效问责。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明晰校、院两级治理体系,推进校内“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重心向下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深化机构编制改革,厘清部门职能职责,优化院系设置,激发学院活力,强化学院自主管理能力和水平。要推进依法治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坚持和完善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学校领导体制和治理体系,健全办学自主权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健全法治工作机构,配齐配足工作人员。加强师生法治教育,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普法工作首位,开展法治文化建设。

第八,聚焦民生保障,持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方便师生、服务师生,构建完善的发展保障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必要前提。要提高内部管理效能。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内审工作机制,优化财务、国资、基建、招投标等管理流程,规范学校经济活动。强化预算管理,注重开源节流,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使用及管理工作,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益。开展国有资产清查,推进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非经营性资产对外合作使用行为。完成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建立健全保留企业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健康发展。改革完善杨家坪校区管理体制。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要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推进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基本建设工作,加强两江国际学院教学核心区教学实验楼施工管理,严把工程质量。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花溪智能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两江校区管理,推进两江校区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改造,加快推进学生社区和校门门禁系统建设。启动网络改造,提升网络基础设施质量,完善网络管理运维系统。要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融合创新。强化面向师生服务的统一接入界面,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做到“网上直办、就近能办、跨校可办”。加强数据标准建设,构建统一数据接入平台,实现全校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治理,持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升图书文献和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网络安全防护和支撑能力,提供更加便捷化、主动化的信息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进一步发挥图书馆育人功能。要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严格食品安全卫生,改善食堂用餐环境。大力整治校园环境,做好环境绿化美化,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加强传染病监测管理,改革探索医疗服务新模式。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落实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安防基础设施,健全预警机制,提升快速处突效能,全面做好政治保卫、治安防范、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做好保密工作,推进落实归口管理。做好信访和师生申诉工作,及时回应师生诉求,积极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准确研判把握疫情防控形势,突出校内活动及重点场所管控,组织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全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各位代表、同志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去年,学校发展面临了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我们不惧艰难,经受了抗疫大考,化解了民生难题,在奋力申博中更加坚定了决心,在统筹发展中提振了信心,在总结办学历程中铭刻了初心。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也是学校立足80年兴教办学史继往开来的启航之年,我们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必须更有信心、更有底气、更有力量!希望大家凝聚共识、建言献策、履职尽责、团结奋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各单位和各级干部要继续发扬“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的抗疫精神,切实强化责任担当,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树立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务实的行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

行者方至远,奋斗路正长。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重理工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报告完毕,谢谢大家。

 

关闭